Thursday, April 23, 2015

2015年歷史科卷二參考答案

僅屬參考,未必正確,歡迎各方高手糾正。

整體評語

重提一下卷一,敝人認為卷一並不容易。原因有三:

1. 因為第3及第4題有比較題,按以往表現來說大部份考生都不懂做比較,包括考評局放出的第5級答案示例也沒有做好比較。(不排除大部份學生能汲取錯誤改進)

2. 第2題(c)問公允,其實就是「沒有偏見」的意思,詳見《歷史科提問用語手冊-網上版》。推斷大部份學生都會錯,因為早兩年問過偏見題也一樣錯。(當然是不負責任的斷估而已,不排除學生們進步神速)

3. 第一題文言文雖然不難,但會有陌生感。英文卷考生應該較佳表現。

至於卷二肯定較卷一為淺,但第3題日本是非常不好答的,各位下年或下下年才考的學生引以為戒。

答案參考:

第1題 

評語:這題頗淺,惟香港史非常難記,除非刻意去背,否則不建議答。

基本功重溫:追溯並解釋題需要a. 以大事件劃分時段 b. 提供該時段出現的原因

基本的政治發展趨勢:1.本地化 2. 專門化 3.民主化(或華人地位上升、與華人分享權力等)


第2題

評語:相信絕大部份學生都會選這一題。原因有二:

一)範圍涉及整個中國,一定有讀過
二)利弊分析題其實與「多大程度上使中國現代化」差不多,好熟悉的感覺

基本功重溫:與通識一樣,利弊題也是「N個好處」+「N個壞處+反面立論」 / 「N個壞處」+「N個好處+反面立論」

以毛澤東為例,假如答同意的話,就這樣(相信沒有學生會選這個立場吧!笑):

好處一)政治上,帶領共產黨統一了中國,中止了軍閥混戰的分裂局面

好處二)經濟上,使中國急速發展,尤其是一五計劃(事實上除了大躍進數年外,文革時期的中國亦有經濟發展)

好處三)社會上,成功消滅了貧富差距、階級

好處四)教育上,成功實現掃盲(教科書上無的,請自行維基百科)

好處五)外交上,成功崛起,例如韓戰與美國打平手,70年代美國要訪問中國,史無前例

壞處一)導致大躍進運動的失敗,飢荒餓死人

壞處的反駁)蔣介石時代餓死人更多,已經是一大進步;而且大躍進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人為還是天災仍有爭論;整體來說中國經濟已是大幅進步

(題外話,客觀而言,毛澤東時期的經濟發展未必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一面倒地差,詳見郭益耀著「大躍進和「文革浩劫」夢魘何時了?──建國六十年經濟建設的反思」http://www.cuhk.edu.hk/ics/21c/issue/extract/0909009.htm)

壞處二)導致文化大革命,倫理崩潰

壞處的反駁)好難駁,自己想想

敝人建議答鄧小平更好,因為鄧小平的功過太明顯,一般而言都是功大於過。

第3題

評語:這一題表面上容易,內裡有炸彈,不小心剪錯線就爆炸。

分析:題目問的是為什麼軍國主義在1930年代興起而非在此年代之前,最關鍵的字眼是「而非在此年代之前」,所以答案應該要證明1930年代有什麼改變了?而這改變理應是1900-1920年代沒有的。

忽然想到一個例子,就如我問你「為什麼是謝霆峰追到王菲而非八兩金追到王菲」一樣,你要答的是謝霆峰與八兩金有何不同之處,例如謝的外貌較佳,八的外貌較差,所以謝追到王菲。

這一題與以往高考一題問到「為什麼是塞拉耶佛暗殺事件而非其他戰前危機導致一次大戰」很似,你要將30年代與之前的歷史做比較,指出30年代多了什麼、變了什麼。

作答方向參考:

1. 1929年經濟大衰退發生,之前沒有那麼嚴重的經濟危機

2. 經濟大衰退導致經濟擴張的情緒高漲,終釀成政黨政府與軍部的對立,繼而使政黨政府失去權力,例如犬養毅便因為不同意成立滿洲國而被殺

3. 之前政黨沒有失去那麼多民心,例如護憲運動便有不少民眾支持,但貪污腐敗、勾結財閥多年後終使民眾不予信心

4. 對西方列強的歧視累積至爆發點,尤其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之後

5. 天皇變相支持軍人崛起(裕仁在226事件中鎮壓了皇道派,變相使統制派獲得最大權力)

6. 極權主義國家德國迅速崛起,成為榜樣

這題還有另一個疑點,就是該不該答1900至1910年代,政黨政治方興未艾的時期?如果要答就更煩。


第4題

評語:這一題很尋常,其實最穩定是這一題。

基本功重溫:轉捩點的意思是巨變、根本性的改變,需要答到三步曲:之前、中間及之後。
分析:這題就是問二次大戰為西方帶來那些根本性的改變,當中包括:

1. 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
2. 美蘇由未崛起至崛起
3. 冷戰下兩大陣營的對立出現
4. 由沒有核武至核武的威脅出現
5. 歐洲由分裂變為統合
6.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

第5題

評語:跳過不讀。

第6題

評語:那麼長的題目應該很少人選,很懶唔想寫。如有要求可提出。

第7題

評語:這題其實也不難,尤其是上年考過中日關係,只不過年份換了。不過覆蓋的年份高達50年,可以寫到手斷。

以中國及日本為例,要指出影響1900-1950年關係的因素,當中包括:

1. 戰爭因素(八國聯軍、日俄戰爭、抗日戰爭等)

2. 日本的執政集團變化(政黨政治時期對中國較為友善,軍部更具侵略性)

3. 國內群眾運動(1919年巴黎和會拒絕簽字,迫日本後來嘔出山東)

4. 經濟因素(一路以來日本都視中國為市場及資源重地,而1929年後經濟困難,日本加緊侵略中國)

5. 中國執政集團的變化(袁世凱出賣中國換取日本支持)

6. 意識形態的對立(1949年的赤色中國與美國傀儡日本的對立)

7. 其餘言之成理的答案

Tuesday, April 21, 2015

2015年DSE歷史科卷一答案參考

僅屬參考,未必正確,歡迎各方高手糾正。


卷一資料題

總體評語:
1. 正如世上大部份的預測一樣,人人預測會出香港及國際協作,然而卻沒有出現。
2. 今次長題目(7-8分)佔了50分入面的31分,應該不少考生會有做不完的感覺。

第一題:

評語:這題對大部份考生來說應該頗陌生。以往在高考常見的文言文題復活了。

1(a) – 強大的原因:設立憲法 / 推動憲治 / 建立君主立憲制
    – 線索:「歐美各國所以致強…不過行立憲法」

1(b) –對「中國革命的前景」可有兩種解釋:
    – 1. 是指革命將來會否成功
    – 2. 是指革命是否有效地使中國強大
    – 這裡所採取的是後者,因為在資料B見不到前者的意思

    – 康有為的看法:悲觀、不認為中國革命能夠成功改變中國
    – 線索:「革命未大成也」、中國革命會導致國家分裂,互相攻擊,最後血流成河、「四萬萬之同胞死其半」
    – 鄒容的看法:樂觀、認為中國革命是改造中國的唯一辦法
    – 線索: 「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」、革命使中國由野蠻變為文明、革命使中國脫去奴隸性質、文明的革命(爭取自由平等)不同於野蠻的革命(義和團)

1(c) –這一題有兩點要小心,第一是分別證明革命是否暴力,以及是否使中國強大的有效手段;第二是討論限於1910年代前,即1900-1919年的歷史而已。
    –建議無論同不同意革命能使中國強大也好,都要證明「革命是暴力的」

    – 革命是暴力的:
    – 「死人如麻」、「槍炮之烈」證明革命是暴力的(資料A)
    – 「野蠻革命有破壞無建設」、「文明革命有破壞有建設」均證明革命是暴力的(資料B)

    – 革命不是暴力的:
    –五四運動是思想上的革命,證明革命不一定暴力(就你所知)

    – 可以使中國強大:
    – 文明革命可帶動中國獨立自主(資料B)
    – 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帝制,實現了共和制(就你所知)

    – 不可以使中國強大:
    –革命只會導致國家分裂,人命傷亡,不能帶來進步(資料A)
    –義和團的野蠻革命不一定進步(資料B)
    –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袁氏復辟、軍閥混戰(就你所知)
    –辛亥革命後中國經濟、外交上均無大進步(就你所知)

第二題
評語:這是用腦題,(c)題相信很多考生都會答錯。

2(a) – 看法:認為將來難以維持和平
    – 線索:和平是「囚鳥」、「夫人你自由了」是諷刺和平表面自由,實則受1919年條約的鐵球所限制(後記:因為只看電子版,看不清楚原來克里孟梭手上有鎖匙,但不願解開,這是一項指責三巨頭尤其是法國的線索)

2(b) –原則:嚴懲德國、不會與德國妥協
    – 線索:「談判時從不寬容」、「不可與德國人談判或修好」、因為寬宏的條約只會使德國復活並攻擊法國

2(c) –什麼叫公允?說穿了就是有沒有「偏見」,或者是否「合理」。
    –什麼是合理?那就是參考當時局勢,並提供理由解釋,言之成理即可。
    –答之前要搞清楚到底資料C及資料D對和平締造者(三巨頭)有何批評。

    – 資料C的批評:三巨頭所訂定的《巴黎和約》不能帶來和平
    – 資料D的批評:法國只懂嚴懲德國,不是想建立和平及文明的「新秩序」

    –如果答資料C及D的批評公允:
    – 1. 三巨頭過份嚴懲德國,反而有導致將來復仇的風險
    – 2. 巴黎和約設定的國聯並無美國加入,難以達致和平
    – 3. 法國顯然因為戰敗歷史,執意向德國復仇,不重視長久的和平

    –如果答資料C及D的批評不公允:
    – 1. 巴黎和約設定了國聯,起碼在當時是踏出和平的第一步
    – 2. 世界大戰的慘痛陰影當時未散,嚴懲德國以防戰爭爆發是可以理解的
    – 3. 法國害怕德國復仇是合理的,因為德國在一戰前多次挑釁法國,又迫使其失去阿薩兩省
    – 4. 德國的確有主動發起戰爭的責任,必須嚴懲以防戰爭爆發

第三題
評語:這題相對其他來說較淺,惟推斷很多考生會忘記(b)題需要比較。

3(a) – 日本夢:電器化、為日本所有人民提供電器使用
    – 線索:「為這世代和人們帶來電器化的幸福」

3(b) – 這題的關鍵是將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作比較。只提及內部或外部,可能連一半分都無。

    – 內部因素:
    – 日本的企業精神,積極發展(資料E)
    – 日本人的勤奮習性、儲蓄習慣(就你所知)
    – 日本政府的積極政策(就你所知)

    – 外部因素:
    – 國際環境如韓戰、越戰影響(就你所知)
    – 美國積極扶殖(就你所知)

    – 難以區分是內部還是外部的因素:
    – 盟總政府的貢獻




第四題
評語:同第三題一樣,(b)題需要比較,很多學生亦會忽略。

4(a) – 特徵:兩大集團對立、兩大集團隔絕往來、互相向對方擴張
    – 線索:美蘇兩方均伸延的樹枝、中間隔絕的木板

4(b) – 這題的關鍵是將美國與蘇聯的威脅作比較。只提及美國或蘇聯,可能連一半分都無。強烈建議答美國的威脅較大。

    – 美國較大威脅
    – 美國所推動的軍事擴張較多,包括西德、土耳其及日本(資料F)
    – 美國不願限制軍事擴張,拒絕讀「修枝指南」(資料F)
    – 美國想挑起另一場戰爭(資料G)
    – 美國往往先研發先進武器,蘇聯從後跟上,可見美國是主動威脅者(就你所知)
    – 美國的軍事基地較多,遍佈歐亞等地(就你所知)
    – 古巴危機是因為美國企圖入侵古巴才導致(就你所知)


    – 蘇聯較大威脅
    – 在古巴試圖擴張勢力,嚇到美國放下「修枝指南」,引發導彈危機(資料F)
    – 資料G的演說可能是為發動戰爭提供「先發制人」的藉口(資料G)
    – 柏林危機、柏林圍牆均由蘇聯引起(就你所知)






Thursday, March 19, 2015

不是歐史,是亞史!

一般學生修讀歷史科,往往有一個重要盲點,就是對亞洲史的忽略。

正如以往歷史被誤稱為「西史」,某意義上反映了考生將歷史的焦點放在西方,而非亞洲。

這種忽略不是指完全不讀亞洲史,而是:

1. 不明白詮釋字眼的重要性

亞史比歐史更為多樣化,變化更廣。當中最千變萬化的是「對某字眼的詮釋」。即使DSE比高考年代玩少了字眼,但仍能見其足迹,例如2014年論述題問及「蛻變」(即使蛻變兩字是亞洲史的主題,不少考生仍然解錯字眼)

2. 不明白亞史的提問用語

例如2013年資料題問到「短期及長期影響」,不少考生未能發覺此提問用語其實曾經在高考的日本史中出現。原因無他,一般學生只會操練高考的西史題目(尤其是第一、二次世界大戰),但往往會忽略高考的亞史題目。


那麼,如果多放時間在亞史有何好處?


1. 訓練歷史科靈活思維

因為亞史變化夠大,操亞史題目比操歐史更能訓練你答題時「想point」的速度、對字眼的詮釋等,比起死鬥歐史更快見效。

2. 更易拿高分

一般非常優秀的亞史答卷較少,而且亦較少人選答亞史題。故此,只要作答亞史題方向正確,論文能輕鬆奪取10分以上,對手亦較少。

Tuesday, March 17, 2015

「1919年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」你同意嗎?


A. 所謂轉捩點是指根本性的變化,必須有劇變巨變本質上改變

B. 是故,轉捩點題每段套路:

1. 主題句 à 2. 某個年份之前 à 3. 某個年份之後 à 4. 結論

  所謂轉捩點是指出現根本性的變化。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,尤其在社會方面,使中國出現不少根本的改變。然而在政治上軍閥專政依然、經濟上工業化仍落後、人民生活水平仍低,外交上也不能爭得平等地位,故此說到底1919年只在小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

  首先,在政治方面,1919年前後都維持軍閥專政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經歷袁世凱復辟,後來又步入軍閥混戰的時期,軍閥多是專制、獨裁的軍人,他們大多沒有不受民主思想所影響,並無積極推動中國實現民主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中,民眾雖然聲討當時亦為軍閥把持的北洋政府,然而並未有根本地改變當時軍閥專制的局面,政制上幾無寸進,直至近十年後南京政府嘗試推行「訓政」為止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在這方面並非轉捩點。(結論)

  其次,經濟方面,1919年前後中國的工業化都十分落後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陷入混亂的局面,尤在袁世凱死後不少地方軍閥抬頭混戰,導致中國工業化建設屢屢被破壞,也欠缺有效的中央政府推行工業化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雖然提倡國貨,抵制日貨,使民族工業有所發展,然而這影響非常有限,因為軍閥混戰的局面未有更改,而八至九成中國人仍然是農民,工人比例仍少,未有將中國改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1919年後),故此1919年在這方面並非轉捩點。(結論)

  再者,1919年前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軍閥混戰不斷,不少軍閥為籌軍費而苛征稅款,而農民亦沒有自己的土地,須交大量地租予地主,使其收入大減,生活貧困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更幾乎完全沒有在這一方面著墨,它並沒有提出土地改革作為主要主張,亦未見顯著地提倡改善民生1919年後),故此1919年後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沒甚改變,與之前一模一樣。(結論)

  第四,在外交方面,1919年前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依然很低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依然存在,例如英國租借漢口、廈門、香港新界等地,而且列強又享有治外法權、協定關稅等不平等的權利,中國的國際地位非常低,只為被剝削的國家。1919年前)雖然,1919年中國在民眾強烈的壓力,因為山東問題而拒絕在凡爾塞條約上簽字,是中國正式拒絕列強的第一次。然而,這並未改善中國的外交地位,不平等條約、治外法權、協定關稅在1919年後依然存在,直至抗日戰爭後才正式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前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依然很低,並非轉捩點(結論)
  不過在社會層面,1919年卻可被視為轉捩點。

  第一,1919年後中國文字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,是根本變化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只使用較為艱深的文言文,被視為讀書人的高雅文字。1919年前)然而,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淺白的白話文,使新文化運動推至高峰,由不少知識份子提倡的白話文開始成為主流,其後越來越多文學家使用白話文書寫,如魯迅。1919年後)這種改變將中國文字的結構、造句等都根本地改變了,可被視為轉捩點。(結論)

  第二,1919年後女性地位根本地得到提升,是轉捩點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受嚴重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,導致不少女性無緣上學,甚至視足不出戶的「閏女」為傲。
1919年前)然而,1919年五四運動女學生首次走出來抗議政府,是中國歷史上極稀有的現象,而女性地位亦因而得到大幅提升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使從來與抗議無緣的女性走上街頭,讓女性地位得到根本的改變,可被視為轉捩點。(結論)


  總體來說,只在社會上1919年可被視為轉捩點,只在小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

原因比較題技巧(關鍵字:多大程度、最重要原因)



這是歷史科的keypoint,也是芸芸考生從未搞清楚的東西。

之所以如此,原因在於考生的比較意識薄弱,未能理解比較就必須有一個標準

例如,小明較小強高,標準就是身高;小美較小麗漂亮,標準就是美貌


題目1「多大程度上同意香港經濟起飛導致李嘉誠發達?」
題目2「香港經濟起飛是李嘉誠發達的最重要原因。」

分拆題目:香港經濟起飛(原因)  導致  李嘉誠發達(結果)

其他原因:個人努力、健壯的家底(資金)、有利的國際環境

四部份式結構:
引言
香港經濟起飛如何導致李嘉誠發達
香港經濟起飛與原因BCD比較
結語

比較標準:

每當需要比較,我們都必須找一些標準。
1. 時段
有關因素在題目所設時期內是否由始至終均重要,或者只在該時期內的一小部分重要?

2. 因果關係
那幾個因素,可能存在因素關係。那麼,哪個是因,哪個是果?

3. 影響
那幾個因素,哪個的影響比較深遠、廣闊?甚至使史出現轉捩點,或在地區 / 全球範圍引發轉變?
因果關係,是我們最常用的比較標準,即是問哪個原因更根本

示例
香港經濟起飛 vs 個人努力

個人努力導致誠哥發達,但其重要性不及香港經濟起飛。誠哥據聞非常努力工作,每天都苦思如何賺更多香港人的錢,剝削更多窮人,促使他作出很多審慎的銷售策略,最終賺了大錢。

然而,相比之下,經濟起飛顯然比個人努力重要,70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下,個人努力的成果才得以發揮出來,否則再努力也沒有結果。因為經濟起飛為香港創造了一個更具消費力的市場,誠哥才有辦法將銷售策略應用到這個市場之上。故此,經濟起飛乃更根本的原因,比個人努力更重要。




「第二次世界大戰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。」(2)

另一種寫法:
先說導致二次大戰的原因,再說為什麼它源自一次大戰。

例如:1. 極權主義興起à二次大戰
   第2. 一次大戰à極權主義興起


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影響,導致極權主義興起、英法綏靖政策、經濟大衰退等等,結果導致二次大戰的爆發,故此題目此說成立。

首先,極權主義的興起導致二次大戰爆發。先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黨上臺,鼓吹對外擴張政策,例如入侵阜姆、阿比西尼亞、阿爾巴尼亞等地,促成各國衝突,其後意大利更與德國共組軍事同盟,加強德國侵略野心。其次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,希特拉鼓吹更具侵略性的對外擴張,包括吞併奧地利、蘇台德區、捷克斯洛伐克,最終更入侵波蘭,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然而,極權主義的興起源自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下《凡爾塞條約》,被割走大量領土包括普魯士東部成為波蘭走廊、蘇台德區給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等等,更要接受「戰爭罪責」,使德國人感到侮辱,產生強烈的復仇情緒,要從英法等戰勝國手上奪回領土及民族光榮,才給予一個機會讓納粹黨以廢除《凡爾塞條約》為宣傳口號,借機崛起。另外意大利方面,一次大戰期間,意大利被英法承諾給予阜姆及達爾馬西亞兩地,然而戰後巴黎和會上卻得不到兩地,使意國人民不滿,最終法西斯黨借對外擴張為由吸引意人支持才能崛起。由此可見,德國極權主義崛起是源自一次大戰的戰敗恥辱,意國極權主義是源自一次大戰的戰後利益分配不當,兩者均源自一次大戰。

其次,英法綏靖政策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英法兩國在1930年代對侵略國以姑息態度,採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它們的擴張,例如英法允許德國與奧地利合併(1938年)、侵略蘇台德區以至整個捷克斯洛伐克(193839年),最終更使德國野心擴大,繼而於1939年侵略波蘭,引發二次大戰。

然而,綏靖政策源自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英法深深感到世界大戰的可怕,因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破壞及人命傷亡,而且一次大戰使英法兩國國力大減,無信心以戰爭阻止侵略國的侵略,促使30年代英法姑息德國的綏靖政策出現,可見綏靖政策源自於一次大戰的陰影。

再者,經濟大衰退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1929年經濟大衰退發生,美國股市崩盤,美國經濟陷入嚴重倒退,立即向德國追回貸款及停止再次借貸予德國,隨後便是德國經濟衰退,英法也隨之衰退。這次經濟衰退最終導致英法要專心處理國內經濟,便採取姑息侵略國的綏靖政策;另納粹黨又借重建經濟為由在德國崛起,最終這些結果均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然而,經濟大衰退源自於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美國因為避過戰爭及戰爭期間大量出口軍需品,發了財成為世界經濟第一的強國。當時歐洲因為戰爭破壞而經濟陷入衰退,需要美國的援助來滿足其經濟重建,例如當時德國的威瑪政府便透過「多茲計劃」向美國借貸以償還《凡爾塞條約》的66億英磅賠款,以及處理超級通脹的問題,而英法亦非常依賴於德國的賠款以重建經濟。當時歐美已經成為一個連鎖關係,德國依賴美國貸款來賠償,英法又依賴德國的賠償,結果一旦美國經濟衰退會波及英法德多國。最終這種連鎖關係才會使得經濟大衰退的影響變得極為嚴重,使美國崩盤才會波及歐洲多國。由此可見,經濟大衰退的嚴重影響本源自一次大戰。

總體而言,二次大戰源自一次大戰。

「第二次世界大戰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。」你同意嗎? (1)

第一種寫法:
直接在同一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原因,談到如何使極權主義、綏靖政策等出現,最終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例如:一次大戰à德國復仇心態à納粹興起à二次大戰



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影響,導致極權主義興起、英法綏靖政策、經濟大衰退、蘇聯的孤立政策等等,結果導致二次大戰的爆發,故此題目此說成立。

首先,一次大戰導致極權主義興起,使二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下《凡爾塞條約》,被割走大量領土包括普魯士東部成為波蘭走廊、蘇台德區給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等等,更要接受「戰爭罪責」,使德國人感到侮辱,產生強烈的復仇情緒,要從英法等戰勝國手上奪回領土及民族光榮,納粹黨便借著鼓吹擴張領土、撕毀《凡爾塞條約》來吸引德國人支持而崛起,後來納粹德國的擴張包括入侵波蘭便直接引發了二次大戰,可見是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除德國以外亦有意大利的極權主義。一次大戰期間,意大利被英法承諾給予阜姆及達爾馬西亞兩地,然而戰後巴黎和會上卻得不到兩地,使意國人民不滿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便借鼓吹佔領兩地來吸引人民支持,繼而成為執政黨。法西斯意大利在墨氏治下主張對外擴張,又在後來德國簽下《鋼鐵條約》成為德國盟友,使德國擴張野心擴大,最終使二次大戰爆發。可見意國極權主義亦是源自一次大戰。

其次,一次大戰導致英法綏靖政策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英法深深感到世界大戰的可怕,因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破壞及人命傷亡。這一原因促成了日後英法兩國對侵略國的姑息態度,採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德國的擴張,例如允許德國與奧地利合併(1938年)、侵略捷克斯洛伐克(193839年),最終更使德國野心擴大,繼而侵略波蘭,引發二次大戰,可見英法對德國侵略採用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再者,一次大戰導致經濟大衰退的嚴重影響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美國因為避過戰爭及戰爭期間大量出口軍需品,發了財成為世界經濟第一的強國。當時歐洲因為戰爭破壞而經濟陷入衰退,需要美國的援助來滿足其經濟重建,例如當時德國的威瑪政府便透過多茲計劃向美國借貸以償還《凡爾塞條約》的66億英磅賠款,以及處理超級通脹的問題,而英法亦非常依賴於德國的賠款以重建經濟。當時歐美已經成為一個連鎖關係,德國依賴美國貸款來賠償,英法又依賴德國的賠償,結果一旦美國經濟衰退會波及英法德多國。至1929年經濟大衰退發生,美國股市崩盤,美國經濟陷入嚴重倒退,立即向德國追回貸款及停止再次借貸予德國,隨後便是德國經濟衰退,英法也隨之衰退。這次經濟衰退最終導致英法綏靖政策的出臺、納粹黨借重建經濟為由崛起等等,使二次大戰爆發,可見亦是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最後,一次大戰導致蘇聯被孤立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因為一次大戰,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,推翻了沙皇政權建立共產主義政權,其後在1922年正式立國。然而新成立的蘇聯飽受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歧視,使蘇聯難以介入西歐的事務當中,更未有與英法聯手阻止德國及意大利的侵略。在1939年蘇聯更為了避免與德國衝突,與之簽下《互不侵犯條約》,使德國免去兩面受敵之憂,決心入侵波蘭並與英法開戰,最亡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由此可見,蘇聯的成立來源自一次大戰,而蘇聯成立陪隨受英法孤立,最終使德國野心擴大,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總體而言,二次大戰源自一次大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