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rch 19, 2015

不是歐史,是亞史!

一般學生修讀歷史科,往往有一個重要盲點,就是對亞洲史的忽略。

正如以往歷史被誤稱為「西史」,某意義上反映了考生將歷史的焦點放在西方,而非亞洲。

這種忽略不是指完全不讀亞洲史,而是:

1. 不明白詮釋字眼的重要性

亞史比歐史更為多樣化,變化更廣。當中最千變萬化的是「對某字眼的詮釋」。即使DSE比高考年代玩少了字眼,但仍能見其足迹,例如2014年論述題問及「蛻變」(即使蛻變兩字是亞洲史的主題,不少考生仍然解錯字眼)

2. 不明白亞史的提問用語

例如2013年資料題問到「短期及長期影響」,不少考生未能發覺此提問用語其實曾經在高考的日本史中出現。原因無他,一般學生只會操練高考的西史題目(尤其是第一、二次世界大戰),但往往會忽略高考的亞史題目。


那麼,如果多放時間在亞史有何好處?


1. 訓練歷史科靈活思維

因為亞史變化夠大,操亞史題目比操歐史更能訓練你答題時「想point」的速度、對字眼的詮釋等,比起死鬥歐史更快見效。

2. 更易拿高分

一般非常優秀的亞史答卷較少,而且亦較少人選答亞史題。故此,只要作答亞史題方向正確,論文能輕鬆奪取10分以上,對手亦較少。

Tuesday, March 17, 2015

「1919年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」你同意嗎?


A. 所謂轉捩點是指根本性的變化,必須有劇變巨變本質上改變

B. 是故,轉捩點題每段套路:

1. 主題句 à 2. 某個年份之前 à 3. 某個年份之後 à 4. 結論

  所謂轉捩點是指出現根本性的變化。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,尤其在社會方面,使中國出現不少根本的改變。然而在政治上軍閥專政依然、經濟上工業化仍落後、人民生活水平仍低,外交上也不能爭得平等地位,故此說到底1919年只在小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

  首先,在政治方面,1919年前後都維持軍閥專政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經歷袁世凱復辟,後來又步入軍閥混戰的時期,軍閥多是專制、獨裁的軍人,他們大多沒有不受民主思想所影響,並無積極推動中國實現民主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中,民眾雖然聲討當時亦為軍閥把持的北洋政府,然而並未有根本地改變當時軍閥專制的局面,政制上幾無寸進,直至近十年後南京政府嘗試推行「訓政」為止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在這方面並非轉捩點。(結論)

  其次,經濟方面,1919年前後中國的工業化都十分落後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陷入混亂的局面,尤在袁世凱死後不少地方軍閥抬頭混戰,導致中國工業化建設屢屢被破壞,也欠缺有效的中央政府推行工業化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雖然提倡國貨,抵制日貨,使民族工業有所發展,然而這影響非常有限,因為軍閥混戰的局面未有更改,而八至九成中國人仍然是農民,工人比例仍少,未有將中國改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1919年後),故此1919年在這方面並非轉捩點。(結論)

  再者,1919年前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軍閥混戰不斷,不少軍閥為籌軍費而苛征稅款,而農民亦沒有自己的土地,須交大量地租予地主,使其收入大減,生活貧困。1919年前)1919年五四運動更幾乎完全沒有在這一方面著墨,它並沒有提出土地改革作為主要主張,亦未見顯著地提倡改善民生1919年後),故此1919年後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沒甚改變,與之前一模一樣。(結論)

  第四,在外交方面,1919年前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依然很低,沒有根本改變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依然存在,例如英國租借漢口、廈門、香港新界等地,而且列強又享有治外法權、協定關稅等不平等的權利,中國的國際地位非常低,只為被剝削的國家。1919年前)雖然,1919年中國在民眾強烈的壓力,因為山東問題而拒絕在凡爾塞條約上簽字,是中國正式拒絕列強的第一次。然而,這並未改善中國的外交地位,不平等條約、治外法權、協定關稅在1919年後依然存在,直至抗日戰爭後才正式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前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依然很低,並非轉捩點(結論)
  不過在社會層面,1919年卻可被視為轉捩點。

  第一,1919年後中國文字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,是根本變化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只使用較為艱深的文言文,被視為讀書人的高雅文字。1919年前)然而,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淺白的白話文,使新文化運動推至高峰,由不少知識份子提倡的白話文開始成為主流,其後越來越多文學家使用白話文書寫,如魯迅。1919年後)這種改變將中國文字的結構、造句等都根本地改變了,可被視為轉捩點。(結論)

  第二,1919年後女性地位根本地得到提升,是轉捩點。(主題句)1919年前,中國受嚴重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,導致不少女性無緣上學,甚至視足不出戶的「閏女」為傲。
1919年前)然而,1919年五四運動女學生首次走出來抗議政府,是中國歷史上極稀有的現象,而女性地位亦因而得到大幅提升。1919年後)故此,1919年使從來與抗議無緣的女性走上街頭,讓女性地位得到根本的改變,可被視為轉捩點。(結論)


  總體來說,只在社會上1919年可被視為轉捩點,只在小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。

原因比較題技巧(關鍵字:多大程度、最重要原因)



這是歷史科的keypoint,也是芸芸考生從未搞清楚的東西。

之所以如此,原因在於考生的比較意識薄弱,未能理解比較就必須有一個標準

例如,小明較小強高,標準就是身高;小美較小麗漂亮,標準就是美貌


題目1「多大程度上同意香港經濟起飛導致李嘉誠發達?」
題目2「香港經濟起飛是李嘉誠發達的最重要原因。」

分拆題目:香港經濟起飛(原因)  導致  李嘉誠發達(結果)

其他原因:個人努力、健壯的家底(資金)、有利的國際環境

四部份式結構:
引言
香港經濟起飛如何導致李嘉誠發達
香港經濟起飛與原因BCD比較
結語

比較標準:

每當需要比較,我們都必須找一些標準。
1. 時段
有關因素在題目所設時期內是否由始至終均重要,或者只在該時期內的一小部分重要?

2. 因果關係
那幾個因素,可能存在因素關係。那麼,哪個是因,哪個是果?

3. 影響
那幾個因素,哪個的影響比較深遠、廣闊?甚至使史出現轉捩點,或在地區 / 全球範圍引發轉變?
因果關係,是我們最常用的比較標準,即是問哪個原因更根本

示例
香港經濟起飛 vs 個人努力

個人努力導致誠哥發達,但其重要性不及香港經濟起飛。誠哥據聞非常努力工作,每天都苦思如何賺更多香港人的錢,剝削更多窮人,促使他作出很多審慎的銷售策略,最終賺了大錢。

然而,相比之下,經濟起飛顯然比個人努力重要,70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下,個人努力的成果才得以發揮出來,否則再努力也沒有結果。因為經濟起飛為香港創造了一個更具消費力的市場,誠哥才有辦法將銷售策略應用到這個市場之上。故此,經濟起飛乃更根本的原因,比個人努力更重要。




「第二次世界大戰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。」(2)

另一種寫法:
先說導致二次大戰的原因,再說為什麼它源自一次大戰。

例如:1. 極權主義興起à二次大戰
   第2. 一次大戰à極權主義興起


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影響,導致極權主義興起、英法綏靖政策、經濟大衰退等等,結果導致二次大戰的爆發,故此題目此說成立。

首先,極權主義的興起導致二次大戰爆發。先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黨上臺,鼓吹對外擴張政策,例如入侵阜姆、阿比西尼亞、阿爾巴尼亞等地,促成各國衝突,其後意大利更與德國共組軍事同盟,加強德國侵略野心。其次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,希特拉鼓吹更具侵略性的對外擴張,包括吞併奧地利、蘇台德區、捷克斯洛伐克,最終更入侵波蘭,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然而,極權主義的興起源自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下《凡爾塞條約》,被割走大量領土包括普魯士東部成為波蘭走廊、蘇台德區給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等等,更要接受「戰爭罪責」,使德國人感到侮辱,產生強烈的復仇情緒,要從英法等戰勝國手上奪回領土及民族光榮,才給予一個機會讓納粹黨以廢除《凡爾塞條約》為宣傳口號,借機崛起。另外意大利方面,一次大戰期間,意大利被英法承諾給予阜姆及達爾馬西亞兩地,然而戰後巴黎和會上卻得不到兩地,使意國人民不滿,最終法西斯黨借對外擴張為由吸引意人支持才能崛起。由此可見,德國極權主義崛起是源自一次大戰的戰敗恥辱,意國極權主義是源自一次大戰的戰後利益分配不當,兩者均源自一次大戰。

其次,英法綏靖政策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英法兩國在1930年代對侵略國以姑息態度,採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它們的擴張,例如英法允許德國與奧地利合併(1938年)、侵略蘇台德區以至整個捷克斯洛伐克(193839年),最終更使德國野心擴大,繼而於1939年侵略波蘭,引發二次大戰。

然而,綏靖政策源自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英法深深感到世界大戰的可怕,因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破壞及人命傷亡,而且一次大戰使英法兩國國力大減,無信心以戰爭阻止侵略國的侵略,促使30年代英法姑息德國的綏靖政策出現,可見綏靖政策源自於一次大戰的陰影。

再者,經濟大衰退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1929年經濟大衰退發生,美國股市崩盤,美國經濟陷入嚴重倒退,立即向德國追回貸款及停止再次借貸予德國,隨後便是德國經濟衰退,英法也隨之衰退。這次經濟衰退最終導致英法要專心處理國內經濟,便採取姑息侵略國的綏靖政策;另納粹黨又借重建經濟為由在德國崛起,最終這些結果均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然而,經濟大衰退源自於一次大戰。一次大戰後,美國因為避過戰爭及戰爭期間大量出口軍需品,發了財成為世界經濟第一的強國。當時歐洲因為戰爭破壞而經濟陷入衰退,需要美國的援助來滿足其經濟重建,例如當時德國的威瑪政府便透過「多茲計劃」向美國借貸以償還《凡爾塞條約》的66億英磅賠款,以及處理超級通脹的問題,而英法亦非常依賴於德國的賠款以重建經濟。當時歐美已經成為一個連鎖關係,德國依賴美國貸款來賠償,英法又依賴德國的賠償,結果一旦美國經濟衰退會波及英法德多國。最終這種連鎖關係才會使得經濟大衰退的影響變得極為嚴重,使美國崩盤才會波及歐洲多國。由此可見,經濟大衰退的嚴重影響本源自一次大戰。

總體而言,二次大戰源自一次大戰。

「第二次世界大戰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。」你同意嗎? (1)

第一種寫法:
直接在同一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原因,談到如何使極權主義、綏靖政策等出現,最終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例如:一次大戰à德國復仇心態à納粹興起à二次大戰



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影響,導致極權主義興起、英法綏靖政策、經濟大衰退、蘇聯的孤立政策等等,結果導致二次大戰的爆發,故此題目此說成立。

首先,一次大戰導致極權主義興起,使二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下《凡爾塞條約》,被割走大量領土包括普魯士東部成為波蘭走廊、蘇台德區給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等等,更要接受「戰爭罪責」,使德國人感到侮辱,產生強烈的復仇情緒,要從英法等戰勝國手上奪回領土及民族光榮,納粹黨便借著鼓吹擴張領土、撕毀《凡爾塞條約》來吸引德國人支持而崛起,後來納粹德國的擴張包括入侵波蘭便直接引發了二次大戰,可見是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除德國以外亦有意大利的極權主義。一次大戰期間,意大利被英法承諾給予阜姆及達爾馬西亞兩地,然而戰後巴黎和會上卻得不到兩地,使意國人民不滿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便借鼓吹佔領兩地來吸引人民支持,繼而成為執政黨。法西斯意大利在墨氏治下主張對外擴張,又在後來德國簽下《鋼鐵條約》成為德國盟友,使德國擴張野心擴大,最終使二次大戰爆發。可見意國極權主義亦是源自一次大戰。

其次,一次大戰導致英法綏靖政策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英法深深感到世界大戰的可怕,因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破壞及人命傷亡。這一原因促成了日後英法兩國對侵略國的姑息態度,採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德國的擴張,例如允許德國與奧地利合併(1938年)、侵略捷克斯洛伐克(193839年),最終更使德國野心擴大,繼而侵略波蘭,引發二次大戰,可見英法對德國侵略採用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再者,一次大戰導致經濟大衰退的嚴重影響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一次大戰後,美國因為避過戰爭及戰爭期間大量出口軍需品,發了財成為世界經濟第一的強國。當時歐洲因為戰爭破壞而經濟陷入衰退,需要美國的援助來滿足其經濟重建,例如當時德國的威瑪政府便透過多茲計劃向美國借貸以償還《凡爾塞條約》的66億英磅賠款,以及處理超級通脹的問題,而英法亦非常依賴於德國的賠款以重建經濟。當時歐美已經成為一個連鎖關係,德國依賴美國貸款來賠償,英法又依賴德國的賠償,結果一旦美國經濟衰退會波及英法德多國。至1929年經濟大衰退發生,美國股市崩盤,美國經濟陷入嚴重倒退,立即向德國追回貸款及停止再次借貸予德國,隨後便是德國經濟衰退,英法也隨之衰退。這次經濟衰退最終導致英法綏靖政策的出臺、納粹黨借重建經濟為由崛起等等,使二次大戰爆發,可見亦是源自一次大戰的影響。

最後,一次大戰導致蘇聯被孤立,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因為一次大戰,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,推翻了沙皇政權建立共產主義政權,其後在1922年正式立國。然而新成立的蘇聯飽受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歧視,使蘇聯難以介入西歐的事務當中,更未有與英法聯手阻止德國及意大利的侵略。在1939年蘇聯更為了避免與德國衝突,與之簽下《互不侵犯條約》,使德國免去兩面受敵之憂,決心入侵波蘭並與英法開戰,最亡促使二次大戰爆發。由此可見,蘇聯的成立來源自一次大戰,而蘇聯成立陪隨受英法孤立,最終使德國野心擴大,使二次大戰爆發。

總體而言,二次大戰源自一次大戰。